微信端
  • 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参与半程马拉松比赛的训练指导(3)-全面身体素质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文/作者:好生活阳光体育 2019-07-07 09:02:13


1、全面身体素质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马拉松项目主要是以耐力为基础,同时相应发展速度、力量、协调、柔韧和灵敏等素质。在一定的有氧代谢训练基础上,加强专项耐力训练,逐步提高成绩。

(1)耐力训练:有两种形式,一是心血管耐力练习。①定时跑(60-120分钟)小强度;②匀速跑(30-60分钟)中等强度;③越野跑(定时、定距、匀速、变速)中等强度以上;④计时跑(反复跑、间歇跑)大强度。二是肌肉耐力练习。一般人对耐力有误解,认为锻炼肌肉耐力与心血管耐力毫不相干,因而忽视肌肉力量素质训练,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通过力量循环练习六个内容,进行6 -8组,心率控制在150次/分,这样不仅提高了肌肉耐力,同时也增强了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使训练内容多样化,这样训练兴趣高,收效大。

(2)速度训练:现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多数是“半路起家”,长时间奔跑能力较强,而5000、10000m的水平却不高,因此,对速度训练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妥善安排。在努力提高马拉松耐力跑的同时,使速度得到相应的提高,以适应比赛的需要:①速度跑15-30分钟;②间歇跑4-5×1000m,间歇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是在机体尚未完全恢复时就要进行下一组练习。

3)力量训练:专项力量训练包括上坡跑、抗阻力跑等。不太陡的坡度能保持跑的正确姿势,没有长的坡度就多跑几次短跑,跑时注意向前性,保持正常步幅。坡度训练可一直持续到比赛前三周,接近比赛前三周上坡跑可由200m左右缩短到60m左右,长坡放松跑,缩短距离后要加快,接近短跑速度,反复进行,如3-5次x2组,组间休息1分钟。

2、场内与场外训练相结合

   场内训练便于进行有强度的训练,克服以往选手单纯在公路上跑很长的距离而不要求强度的做法。大多数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各项成绩提高缓慢,在大强度训练过程中,一般采用间歇训练、反复训练、变速训练等方法,严格控制强度。反之,在进行增加训练量、强度保持不变的训练时,应将场地跑和场外的有氧耐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越野跑、公路跑、坡度跑、自然地形跑的训练,可避免在场地练习时单调、呆板、易产生疲劳的缺点,提高了队员耐久跑的积极性,完成了更大的跑量。

3、重点训练日与非重点日相结合

一定要在重点日与非重点日相结合的基础上安排训练。一般采取星期日重点训练日+星期二、四、五非重点日+星期一、三、六休息日的方法持续交替进行。这种强度训练日与放松训练日相结合的方法,使运动训练有张有驰,提高了跑的质量。如果没有计划,没有重点课做保证,跑得虽多,而质量却不高,跑得越多越难恢复,往往造成过度疲劳。

4、运动强度与运动量相结合

运动负荷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刺激。它包括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在马拉松训练过程中,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是密不可分的,量是基础,强度是核心,他们相互制约。在准备期时,训练要求量大强度小;比赛期要求强度大量小。

半程马拉松属于耐力性项目,它的运动强度相对较小、运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运动所需能量主要来源于能源物质的有氧氧化,运动过程中能源物质尤其是肌糖原含量减少、体液丢失和体温升高等是影响耐力训练效果和耐力比赛成绩的主要因素。此外,长期从事马拉松训练的运动员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为此,马拉松运动员的膳食营养需要应首先满足糖类和脂肪类能量物质的补充,其中,日常饮食中的糖类比例最好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60%-70%8-10g/kg体重)之间。食物来源主要除传统的米饭、面粉外,还应注重含糖量较丰富的水果和蔬菜等。